食源性疾病才是食品安全的頭號大敵
生活鬧幾次肚子其實不用大驚小怪,可能大家會覺得拉拉肚子有什么了不起的,最多吃點藥就好了。其實,與農藥殘留等化學性污染相比,致病微生物污染食品才是真正會影響健康的、排第一位的問題。
20世紀80年代上海發生過由于生吃毛蚶(被致病微生物——肝類病毒所污染),而造成甲型肝炎流行的事件,有30萬人染病。盡管甲型肝炎一般不會致死,但看病住院也不得了。至今,這仍是全世界食源性疾病歷史上的記錄,還沒被打破。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食源性疾病是頭號問題嗎?
德國的致病性大腸桿菌污染食物引起世界關注。中國也發生過致病性大腸桿菌(與德國這次的型號不同)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,2000年,在江蘇和安徽發生2萬人中毒,177人死亡。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食源性疾病是我們的頭號敵人嗎?
人們認為,人吃五谷雜糧,難免會生病,覺得“病從口入”不稀奇。所以,不關注痢疾、傷寒甚至霍亂(多由飲食引起),也不關注某小學發生的50人食物中毒,或者某個飯店的飯菜引起一群人“鬧肚子”,覺得這些好像不屬于食品安全。媒體不會重點報道(會用“豆腐塊”大小的文章報道某小學50人的食物中毒事件,此類“豆腐塊”報道并不少見),網上也不會炒作,大眾也不會緊張。
大家覺得食源性疾病和每天都在發生的交通事故、中風或心臟病發作一樣,見怪不怪。即使要住院治療,甚至可能死掉,都屬于正常。大家心情很平靜,刺激不到神經的緊張。對政府來講,壓力也不大,比鬧出“蘇丹紅”來,壓力小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