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子越來越難過,已經逐漸成為廣大地區傳統經銷商們的口頭禪。擺在他們面前的,只有兩條路:要么積極轉型,要么混吃等死。絕大多數的老板都希望選擇前者,但十有八九的銷商像是趴在玻璃上的蒼蠅一樣,前途似乎一片光明,但就是找不到出路。
經銷商的痛,有誰能懂?
1、積壓庫存
經過省代、市代、縣代的層層剝削,留給一線經銷商們的利潤可以說是微乎其微。絕大多數經銷商的平均毛利在3到5個點之間徘徊,極個別能去到8個點,部分品牌商對經銷商們還設定嚴格的業績指標考核,利潤的提點完全是根據自己完成銷量的來定,加上產品原材料價格上漲,利潤又上不去,弄得不少經銷商們苦不堪言。
2、價格高、利潤低
一直以來,庫存問題是壓在經銷商們身上的一座大山。經銷商不得不先投入大量資金囤貨,還沒賺到錢就要先進一批貨。賣不出去就只能堆在庫房里,賣出去的錢又要繼續壓貨(不然沒得賣),看上去生意做得風生水起,實際上一肚子苦水。
3、物流成本高
為了方便送貨,多數經銷商都會配備一到兩輛小型送貨車,這本身就是一筆不小的投入。自己開著車子拉著貨給客戶送貨上門,近一點的還好,遇到那種幾十公里山路的客戶,一來一回時間耽誤大半天不說,賣多少箱貨賺的錢才能夠油錢哪?

4、售后繁瑣
客戶訂的貨出了質量問題比如(銷量不好,個別產品出現漏氣等),客戶就會打電話咨詢其問題又是退貨,經銷商去得派人去維護,業務人員還得和客戶很好的溝通,否則下次再訂貨就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,增加維護成本。
5、顧客流失率高
再大的倉庫和門店,容量始終都是有限的,客戶進店沒有看到自己想買的品牌或型號就會去下一家,長年累月就會白白丟掉一大批意向客戶,客戶流失率嚴重。
人人都在談杠桿,我們想給你一個可靠的支點。
時代的進步,會誕生出一批新型的零售模式原有的局面。
蘋果手機出現,MP3、MP4、諾基亞等一大批電子產品直接消失。同樣,電商服務站的出現,家電、服裝、母嬰、建材等一大批傳統門店都會消失。
優勝劣汰,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,行業也不例外,在這一場沒有硝煙的革命運動中,究竟誰能勝出,讓我們共同期待!